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海归养鱼记

发布日期:2024-03-25 11:14    点击次数:139

  在与“海归”“精英”“金融”等意象紧密关联的十年前,陆冠林决定去养鱼。

  从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陆冠林在父辈的鱼塘里找到了宁静和出路。在田间塘头的十年时间,陆冠林完成海归学子到新农人的转变——研发混养技术、成立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助力黄立鱼“游”得更远。

  今年10月,陆冠林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国字号荣誉加身,陆冠林更多理解为鞭策:“广袤田野中孕育着无限机遇和可能,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施展空间,只要踏实肯干,谁都能闯出一片天。”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王韶江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

  回到农村当农民

  珠海西南端,大林社区波光粼粼的鱼塘里,陆冠林捞出一条黄立鱼仔细端详。冬日的阳光下,刚出水的黄立鱼不住扭动,鱼鳍上的一抹黄色更显明亮。

  地处鸡啼门水道出海口,大林社区有大量的冲积层和海积层,地下淤泥厚,特殊的环境非常适合黄立鱼生长。

  受家人影响,陆冠林从小就对水产养殖业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也是从父亲口中,陆冠林断断续续知道黄立鱼的一切。“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来到珠海发展,最初种植甘蔗后来做水产养殖,虽然当时养的都是‘四大家鱼’,但本地人都知道黄立鱼肉质最为鲜嫩。”

  2010年大学毕业后,陆冠林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并被派驻到泰国总部。工作之余,陆冠林又在当地大学攻读“市场营销”学位。3年后,受时局影响,陆冠林不得不提前回国,在父亲的鱼塘边帮忙边考虑未来。

  从繁华都市到农村,群山环绕犹如一道壮丽的屏障,将这片鱼塘守护得十分严密,成为陆冠林叩问内心的秘密花园。

  回国后,“Ken”这个在外求学时的名字再没人提起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恣意飘荡的白云、波光粼粼的鱼塘,偶尔间翩跹而过的水鸟,一次次映照在陆冠林心底,推动他下定决心——不如就地取材去卖鱼!

  没有预想中的争论,陆冠林很快就在市区张罗起一家店铺,卖活鱼和农产品,“那几年行情很好,很多鱼塘都开始尝试养殖黄立鱼,对鱼苗的需求也逐年上涨。”陆冠林说。

  2015年年底,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全国,金湾也未能幸免。“当时金湾很多的鱼虾都被冻死了,店铺没了货源,只能无奈关闭。”已经摸出“门道”的陆冠林不甘失败,把全部精力投入黄立鱼标准化养殖中,并参与研发了《黄鳍鲷(黄立鱼)混养对虾技术》,大幅提高每亩经济效益。

  “黄立鱼在水面中上层,虾则在底层,混养更能合理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陆冠林解释说,虽然黄立鱼生性凶猛,会吞食小鱼、小虾,但因其嘴很小,只要将虾养到5—6厘米再投入水塘就能避免虾苗被吃光的风险。

  “养而优则链”。多年在农业养殖一线的经历,让陆冠林对养殖生产中的痛点也有所领悟,“一条鱼经过育苗、养殖、物流、仓储、销售,多个环节辗转才能送达消费者,中间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而养殖户在整个流程中处于弱势,利润大都被中间商给赚走。”

  陆冠林从黄立鱼养殖端出发成立合作社,业务逐渐覆盖至种苗、养殖技术、养殖物资的配送以及流通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多年来养殖的标准、技术、定价无法统一,导致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合作社把养殖户们团结在一起,说话的分量自然就重了。”

  一条鱼成就“亿元村”

  陆冠林从田间塘头“崛起”,并非偶然。

  多年前的大林社区,当地居民以种植甘蔗、番石榴和龙眼等传统农作物为生,经济效益上不去,社区发展也跟不上时代。

  “第一次来珠海的时候,大林社区还比较‘原始’,到处是泥巴路,天一黑大家就吃饭睡觉去了。”陆冠林回忆,没过几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大林社区交通越来越方便、整体风貌越来越漂亮,年轻人也愿意从外面回来了。

  2005年,当地经历了一次耕地结构调整,开始逐步规划连片性的水产养殖塘。从黄骨鱼、罗非鱼、鲈鱼,再到虾类、贝类等水产品,囿于养殖环境的问题,不久后部分品种就退出养殖。

  “这里以前是红旗华侨农场大林分场,农业技术和耕作条件不高,加上地势低洼,一年里受涝时间就占了三分之二,居民收入低,部分群众也对农业生产失去了信心。”大林社区党委书记杨权介绍。

  其后,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经过科学筛选的黄立鱼,开始进入了养殖户的视线,并由此改变了养殖户的命运。亩产量从初期的几百斤增加到现在的2000斤以上。

  2019年,金湾区获批建设黄鳍鲷(黄立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荣获“中国黄立鱼之乡”称号。

  “在政府推动下,大林社区的黄立鱼名头越来越大,销量、成交价也一片向好。”陆冠林印象最深的是2021年,那年黄立鱼一跃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两规格的鱼,塘口价格卖到25—26元/斤的高价,让养殖户们信心大涨。

  多方合力之下,黄立鱼终于从鱼塘中跃起,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致富鱼”。

  2022年,大林社区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同时被认定为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从前种植甘蔗,亩产值不过2000元,现在养殖黄立鱼,亩产高达5万元。养殖户越来越有信心,致富大道越走越宽阔。”杨权介绍,如今,大林社区从事金湾黄立鱼养殖的有150多户,年出产金湾黄立鱼6000余吨,总产值达3亿元。

  今年1月,陆冠林整合之前的合作社成立全新组织——珠海市金湾黄立鱼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养殖户有200人,养殖面积约4000亩,产值上亿元。

  新合作社很快受到养殖户们的欢迎。“有了合作社的技术支持,鱼塘的养殖密度也提上来了,收入比以前多出30%。”算起收益,社员余伯脸上洋溢着笑容。

  把产品卖到城市

  年初,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春风吹来,在陆冠林心头激荡起一个念头:“能不能跨过中间环节,直接把村里的鱼卖进市里的小区?”

  如何减少多级经销商环节,让黄立鱼更快从塘头游上餐桌,一直是困扰陆冠林的难题。

  此前,陆冠林尝试通过“品牌+互联网”推进全渠道覆盖,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助农”等“新样式”,实现产销精准对接,“通过电商平台虽然能刺激销量,但考虑到高昂的运费成本,到农户手上的钱并没有多。”

  此外,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然而市场价却“一直很稳定”。

  “两年前每斤鱼的饲料成本还是14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17元了,再算上人工、租金、电费,养殖户几乎没什么赚头了。”陆冠林感到十分疑惑,与消费者对接的“桥梁”怎么就这么难通?

  市场价稳定的背后是市场规模稳定。

  业内人士介绍,黄立鱼以家庭消费为主,虽然味道鲜美,但“身材娇小”(半斤左右)、养殖成本也高,一般做顿饭至少买两条鱼,大概要花50元左右。而一般的四大家鱼或者海鲈鱼,价格要便宜很多,十多元就能出一盘菜。

  能不能通过深加工开拓新消费市场?陆冠林不禁想到珠海养殖业头牌——白蕉海鲈鱼。

  近年来,乘上预制菜“东风”的白蕉海鲈鱼销量节节攀升。数据显示,从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白蕉海鲈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64.91亿元,同比增长16.2%。

  然而,思虑过后,陆冠林又心头一冷:“开发预制菜也是一种思路,但以黄立鱼的价格,恐怕消费者不容易接受。另外,黄立鱼吃的就是个‘鲜味’,做成冷冻产品后,优势也不明显了。”

  要为乡亲们寻个出路!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后,陆冠林感觉肩头的责任更重了。

  中间环节要尽量少,运送速度也不能慢,客户还要精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打开了陆冠林思路,一种城市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逐渐成型。

  “市区大型小区居民的消费能力最强。要是能通过微信群将客户聚集在一起,然后根据每个小区居民的需求集中供货,即能减少中间环节拉低售价,又能保障产品品质。”陆冠林很快与本地国企达成合作,敲定进小区方案。

  11月26日,陆冠林的新想法成为现实,在居民小区的第一次试吃、销售活动收获百斤订单。

  “销量虽然不太高,但居民们的好评给了我们信心,也为接下来的活动开了一个好头。”得到反馈,陆冠林又开始新的谋划,“等销售规模上去了,就开发个小程序,把全珠海的优质农产品都纳入进来……”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炒股配资代理_股票配资炒股交流_按月配资杠杆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365站群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