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守艺十余载 磨刃闯新路

发布日期:2024-01-22 11:57    点击次数:92

  工作室明亮的台灯下,手持叩槌与凿刀专注地敲敲打打,型号不一的各式雕刀在“90后”潮州木雕手艺人朱映民手上灵活飞舞,伴随着片片飘落的木屑,一张活灵活现的戏剧人脸逐渐显现。“这是潮剧《陈三五娘》里面的一个场景。”朱映民告诉笔者。

  谈及潮州木雕,“虾蟹篓”“通雕”“金漆”似乎已成为大家公认的特色与标签。不过,朱映民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把戏剧人物的创作作为当前着力探索的主要方向。

  “虾蟹篓之前的潮州木雕是什么?之后的潮州木雕又可以怎样的形式创新呈现?”这是萦绕在朱映民心头的问题。如何在“守艺”的基础上“闯路”,朱映民正不断深入传统背后,试图从中汲取养分,探寻生长出能吸引年轻人的新芽。

  采写:陈锦煌

  十年磨刃

  同期学艺者仅剩一人坚守

  2010年,19岁的朱映民首次踏入位于潮州市牌坊街北段的“浓园”——这里是潮州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得浓的工作室兼艺术展览馆。在这里,朱映民开启了自己懵懂的学艺生涯。

  “先学一年的漆工,又磨了两个月的刀,之后从雕刻基本线条到一些小花小鸟的创作练习,就又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木雕技艺的学习过程枯燥而辛苦,磨炼的不仅是艺人的手上功夫,更是一颗耐得住寂寞,沉得下来钻研技艺的心。

  在浓园做了三四年小件木雕作品之后,朱映民在学艺的第五年开始独立制作完整的大件产品,例如将一整块木雕刻成一个虾蟹篓的经典造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一位潮州木雕手艺人的技艺学成,可以源源不断地产出面向市场的作品,靠自己的手艺为生基本不成问题。

  光阴荏苒,湘子桥的梭船连了又开,牌坊街的游客聚了又散,古城外的木棉树红了五次,浓园里,朱映民手上的雕刀也越来越快。同期进园学艺的近十个人,有在半年后坚持不下去的,也有在四五年后选择转行的。“这个行业入行门槛高,等到真正入行时还可能发现自己收入远不如其他同龄人,所以很难坚持下来。”如今,同期浓园学艺者仅剩朱映民一人在潮州木雕行业坚守。

  潮州木雕手艺人群体收入锐减的原因很多,一些匠人将其归结于“市场行情不好”。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认为,对潮州木雕的历史变化深入学习思考,突破因循守旧的思维,进而创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潮州木雕新表现形式,才是这一传统工艺能否焕发新活力的关键。

  在不断生产以“虾蟹篓+花鸟”为主要内容的木雕产品的五年间,自幼喜欢历史文化的朱映民开始探索一个问题:“虾蟹篓之前的潮州木雕是什么样子的?”

  寻根溯源

  从传统技艺汲取养分

  在朱映民工作室内,美术、工艺、民俗相关的书籍随处可见。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坚平的著作,向笔者介绍起潮州木雕的发展历史。年轻手艺人的困惑,早有热爱工艺美术的前辈们著书解答。

  杨坚平认为,潮州木雕最迟应始于唐宋,发展于明代,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各种木雕风格争奇斗妍、竞相媲美,使木雕步入黄金时期,清末咸丰、同治、光绪是潮州木雕的登峰造极发展期,抗日战争前,侨汇建造祠堂、豪宅成风,达到了高峰阶段。

  简而言之,潮州木雕的历史应用涉及明清的寺院佛像及神器装饰,还有清末民初的建筑构件及家具装饰。

  “这几年在朋友的介绍下,看到很多老的木雕作品,也促使自己产生去研究、学习明清时期更‘传统’的木雕技艺的兴趣。”朱映民口中的朋友,就包括了同为90后的潮州木雕收藏家郑桂泳,以及古建筑艺术爱好者林常润。前者的收藏精品目前正在湘桥区博物馆进行一场主题为“美成在久”的展览,后者去年末刚为揭西县棉湖镇洪氏爱祖祠建筑撰写并设计了一本名为《古潮风华》的介绍书籍。这批年轻的文化艺术爱好者,正以自己的方式一面寻根溯源、传承文化,一面开拓创新、思考未来。

  寻根溯源的过程中,朱映民的很多创作思维也被逐一打开。“当我们看到老构件中也有很多浮雕、圆雕之类的高超技艺展现,就不会再执着于‘镂空’。镂空雕固然是潮州木雕一个重要的特色,但手艺人绝不能受限于某一项技术或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通过这些技艺来表现潮州文化,创造能吸引更多人的艺术作品。”

  探索求新

  “文化+”创新探出新芽

  2022年国庆假期间,笔者在牌坊街首次见到朱映民及他的一些作品。彼时他正对着一块古家具的雕花插角进行模仿复刻。

  这种最初出于喜好而进行的探索练习,给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事业发展机会——见过他惟妙惟肖的古物“临摹”作品后,一批潮州木雕的收藏家主动找上门来,请他修复自己手上有缺失部件或受损的木雕藏品。

  而在潮州木雕领域,古物的修复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操刀进行,这么年轻的木雕修复师,朱映民应该算是第一个。因此,有朋友建议他深入钻研潮州木雕的修复与复刻,对朱映民来说,这确实是一条轻松可行的发展道路。但他内心不愿止步于模仿古人,“作为年轻一辈,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局限于做传统题材的作品,在技术成熟后大胆尝试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市场期待的创作。”

  渴望推陈出新的同时,朱映民对自身的优劣势有清晰的认知。“我们的手上技术应该算比较扎实,但是美学基础和思维开放就不如学院派的同行。”

  尽管对现状始终有一种算不上焦虑的紧张感和不满足,但其实,朱映民的作品已经在潮州首届青年工艺美术精品展、湘桥区博物馆及广州海事博物馆等地受邀参展。

  2020年底,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潮州木雕文创课题组”来到潮汕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朱映民作为潮州木雕手艺人为课题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历经数月的探索设计后,课题组将潮汕文化与潮州木雕技艺紧密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艺术装置、精巧美观的创新首饰,还设计了用于推广潮州木雕技艺的文创首饰体验课程。这一切给朱映民带来了新的启发,他开始思考“手艺人+学院派”的合作可能性。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尝试设计创作一些新的题材作品。

  当前朱映民正着手创作的《陈三五娘》木雕作品,便是通过潮剧《荔镜记》的文本及演出资料,敲定人物和场景元素,参考木雕古物设计建筑装饰以及戏台上的人物动作设计人物形象,在不断细化中一面深入了解潮汕文化背景,一面打磨作品表现力。比如表现主角是在四狮亭下相遇的一只小狮子,五娘的随从手持一面镜子,陈三的随从牵着一匹马,这些都是创作者可以发挥的小心思。

  潮州木雕的传统构图紧凑,往往是通过多层镂通的形式来表现一个复杂的场景。在其他一些作品中,朱映民有意将场景布置得相对松弛,应用留白给观看者喘息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也更符合当代艺术审美。

  从古家具的配件模仿,到自己设计创作潮剧场景作品,如今的朱映民,正像一棵正在不断埋头深扎根系的树,深入传统背后的传统不断汲取养分。树的内心坚信,会有新芽迸发,迎接属于潮州木雕的下一个春季。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炒股配资代理_股票配资炒股交流_按月配资杠杆开户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365站群 © 2013-2021 365建站器 版权所有